时政要闻 经济热点 教育新闻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高校“限量版开放”,何时才能“我家大门常打开”?——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
阅读:720次 更新时间:2024-01-26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佳曈):近日,高校校园开放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1月2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表示,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目前,多所高校正在有序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外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刷身份证等方式入校。但一些高校则实行师生亲友出入校报批制度,或仅对外释放少量参观名额,普通市民、游客入校仍存壁垒,校园开放进度与公众期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北京大学开启寒假校园参观

北京大学开启寒假校园参观

  那么高校大门是否应该向公众开放?如何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与回应公众期待之间取得平衡?央视网《中国教育观察》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

 《中国教育观察》:高校大门的开放与否为什么会成为社会议题?

  马亮:大学校园开放之所以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在社会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其实特别期待大学除了在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以外能够对社会做出一些公共服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对大学是有特定的期待的。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的大学校园都是开放的,很多人也都可以自由出入大学,享受大学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比如在大学有很多的文化体育设施,所以很多人可能愿意到大学来听一些讲座,参观一些校园的特色的建筑,或者说是进行体育锻炼。无论是对于大学周边的居民,还是对于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他们都是有这样一种期待的。所以当大学校园因为过去的新冠疫情防控或者说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关闭的时候,很多人其实是特别希望它能够再次打开,甚至能够恢复到之前的那种完全开放的状态,所以这样一种期待驱动着大家关注这样一个议题,并且希望这些方面能有很好的改进。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关注这个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对比和反差。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大学的开放情况不太一样。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高校来看,大学开放的情况也不太一样。这段时间哈尔滨的旅游非常火,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这样一些大学都是开放的,而且几乎是完全开放,甚至主动开放,把它们的博物馆、它们的一些关于航天科工的展品展示出来,让很多孩子、很多游客可以感受到大学给他们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大家关注大学的开放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出大家对大学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期待。当然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承载着思想的自由,承载着象牙塔输出知识的这样一种角色,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我们也特别希望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但是如果连大学的大门都没办法开放的话,我们很难期待它在思想上、认识上能够比较自由和开放。

 《中国教育观察》:如何解决当前高校开放程度与社会公众期待之间的差距?

 马亮:从大学的角度来讲,校园的开放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这是客观事实。比如大学的开放,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学的开放可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大量的人群进入校园,对于校园的承载力是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大学校园的空间再大也是给定的,大学校园的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时候其实很多大学特别担心这些人来到之后可能会影响它正常的教学秩序,可能会让它仅有的一些资源没有办法实现供需匹配,比如大学校园比较物美价廉的食堂餐厅,大学校园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大学校园比较多的教学学术活动,可能都是很多人愿意参与的,但是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考虑怎样平衡供需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大学就会担心如果开放以后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来,会让我们的相关资源没有办法有效供应到师生员工,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种顾虑。同时很多大学可能也会担心安全问题,因为大学学生多数都已经是成年人,但同样我们希望能够对他有一定的保护和保障,所以这个时候很多安全问题可能就因为很多人群进入校园而产生,类似这样的一些情况其实在过去也发生过,所以很多大学可能会担心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方面的顾虑可能就是来自于一些人群到了学校的校园以后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他在体育锻炼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扭伤的情况,他可能就会归咎到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所以这个时候大学可能因为开放需要承担很多的责任,这种责任一方面是对校内师生的,另一方面是对访客的,所以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很多的大学可能就不愿意开放,或者说是不敢开放、不想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能就会带来很多大学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不开放。这样一种选择可以看作是大学的理性选择,但是对于社会的期待来讲毫无疑问是有巨大差距的。从社会期待来讲,我们可能希望能够比较自由地进出到一些大学校园,或者说是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进入到校园之内。可以看到很多大学采取了一些管控措施,比如要求提前预约,或者要求出示相关证件,或者只有通过特定的渠道才可以进入大学校园。凡此种种可能都能体现出大学希望平衡校内管理和社会开放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可以推动大学校园的有序开放。这种有序开放就体现在比如大学校园的物理空间是可以开放的,比如大学的大门是完全可以开放的,但是大学的一些建筑物,特别是一些行政、教学、科研方面的建筑物可以采取门禁卡或者一些查验身份的程序,这样就可以完全保障大学开放有序推进,或者说在开放的过程中保障校园正常的秩序,我觉得这样一种平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实很多大学也探索出了这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像现在一些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我觉得它们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一套体系,是完全可以在更多的大学进行使用和推广的。

  《中国教育观察》:欧美国家很多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国内高校是否适合这样的模式?

  马亮:从大学校园的围墙、大门管控等方面来看,全世界的确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从我走过的大学,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还是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没有围墙是非常常态的一种做法。很多大学比如在郊区的大学,甚至大学城,它更不需要围墙,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城市,或者城市就是大学,是一种校城不分的情况,其实就意味着它不需要围墙。到了一些大城市,很多时候这些大学它就没有办法建立围墙,因为它跟这个城市也是融为一体的。很多大学可能就是在市中心它会有几栋建筑物,但是建筑物之间其实是完全连通的,也没有围墙去进行管控。那从我们亚洲一些地区来讲,像我到过的一些地区,比如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包括新加坡等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学校园也是类似这样一种情况。你看不到围墙,也看不到大门,没有人去值守,所以这样一种情况其实在全世界,至少我们看到的主流的大学来讲是非常流行的。即便是到我们国家,我们也有不少大学也是没有围墙的,像湖南的多所大学是完全没有围墙的,比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等,它其实就是依山而建,所以这些大学长年累月都是开放的,没有围墙,没有大门,而且存在至今也没有出现任何我们可以担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从大学的这样一种设计来讲,它其实就是希望一种开放自由的状态,无论是要不要围墙,还是要不要大门,我觉得其实都是可探索、可商量的,而不是说一刀切。我们也可以探索城市的社区开放,城市的社区也不是说非得要完全封闭采取一种完全没有办法进入的状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城市的社区打开。当然在新冠疫情之后很多人可能又会担心相关的安全问题,但是从很多城市的探索来讲,这方面的开放也是完全没有障碍的,比如我刚刚访问的上海,一些社区的大门都是打开的,当然到了每一家、每一户,它的门又是关上的。这时可以看到安全和开放之间我觉得不是完全地割裂开来或者非此即彼,而是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让大学的校园管理和社会的对外开放能够比较好地平衡。

  《中国教育观察》:高校如何实现有序开放、常态化开放?

  马亮:我觉得在大学校园开放这个问题上,社会、政府、大学应该进行一定的沟通和协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应该更多地推进高校校园开放。因为我们对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政策分析,我们发现在那些教育主管部门发声、发文的地区,大学开放的程度和比例更高。我们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都是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主管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可以实现校园开放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特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真正地明确,以开放为原则,以不开放为例外,全方位地推动大学校园的开放。其次从大学自身来讲我觉得也是可以结合自己的特征进行校园的开放,这种开放不是我们讲的完全开放,但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步地扩大开放的程度,逐步地推进开放的力度。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利用寒假、暑假、节假日这样一些时间段开放,或者说是采取我们讲的管控,但是能够以有限度的放开方式进行开放,特别是对于一些城郊区域的大学是完全可以开放的。所以我觉得大学对校园的开放特别需要的是大学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实际的特征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一年有很多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从新冠疫情结束之后,2023年初就有很多的大学已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从过去的一年来讲,其实从我们的监测看到,到2023年底,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大学都是开放的,当然开放的程度不同,开放的方式不同,但是基本上开放是大势所趋,这种开放也会带来和推动更多的大学参与到开放的浪潮之中。

  《中国教育观察》:高校校园游,到底“游”什么?

  马亮:很多家长希望带着孩子到大学感受大学的氛围,包括激励学生更好地努力学习,将来有朝一日可以到这样一些大学、这样一些高等学府深造,我觉得这种亲子游、校园游、研学游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从小就看到大学长什么样子,将来他去大学生活会怎么样,所以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讲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利用寒暑假到一些大学校园走一走,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大学的生活是怎样进行的,比如完全可以到食堂、餐厅、图书馆、生活区去了解大学的实际生活是怎么样的。我觉得也可以去一些大学的教室旁听一些讲座,去参与一些公益性的学术活动,或者说可以跟大学校园的学生进行一些交流,这些方面其实都可以比较好地让大家深入了解、认识大学,感受大学可以给他带来的这种人文气息、文化气息。当然反过来讲我觉得对大学而言也要做好校园开放的工作,因为这些来游学的孩子和家长其实是送上门的这样一种宣传契机,所以我觉得大学完全可以在相应的时段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一些“校园开放日”或者说校园开放活动,让相关的一些访客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我看到一些大学也会定期组织一些义务解说员,往往都是大学的学生,他们来义务进行大学的讲解,介绍这所大学的历史,探讨这所大学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科研发现、重要的人物等等,所以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到大学的博物馆、文史馆等等进行参观和学习,既看到当前的这所大学,也了解过去的大学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我觉得这些方面的交流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关于我们 | 新闻直播 | 工作动态 | 考级考证 | 专家智库 | 课题研究 | 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汉字快写应用研究中心
电 话:010-80257234
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A座

服务热线
  010-80257234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