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合作机构动态 竞赛展览 专题专栏 人物专访 理论研讨
人物专访
戴珩:建设互益共赢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阅读:812次 更新时间:2021-03-0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大家熟知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之外,一些城市新建了许多以城市书房、益空间等命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态和内涵,顺应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城市增添了新的亮点。建设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

  有益身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承载着美好生活、美好追求、美好梦想的美好“容器”,也是提升审美能力、激发美好情感、放飞美好想象的美好场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该更加注重空间营造和空间设计,注重地方特色和审美风格,既有文化内涵又有美学品位,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做到有益身心,能让走进空间的每一个人身心放松、轻盈、愉悦。

  互益共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客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通过经常性举办新颖、丰富的阅读、创造、分享活动,使城市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这里会聚、交流、碰撞,使空间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实现空间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参与者互益共赢。

  进益智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是文化荟萃空间、艺术表达空间、思想交流空间、智慧碰撞空间、创造成果分享空间、生活乐趣制造和体验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学业、品德、精神上的进步,可以开启灵性和悟性,进益人生智慧。

  增益文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新平台,应创新性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对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增益城市文明,提高和彰显城市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城市的崭新形象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所抵达的高度。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理念

  一是创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具有高品质,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要在空间选址、设计、开发以及功能设置、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建设方式、项目设置、活动开展、内容供给、运营管理、传播推介等各方面全面创新。

  二是现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顺应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顺应着人的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彰显时代特征、时代特点、时代气质,充分体现现代审美、现代气息和现代特质,体现对地方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的现代表达,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

  三是人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为人而建设、而存在、而服务、而发展的,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感受和人的尺度,突出人文内涵和人文品质,使空间能够适宜人、愉悦人、涵育人、陶冶人、提升人。

  四是开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是完全开放的。它在选址、设计、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全流程、全方位对社会开放,吸引各方面人士参与,接受全社会监督。它是开放的,也是包容的、互动的。

  五是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因此,这决定了其必然地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它必须充分体现公共性和共享性,使其成为人群集聚空间、人际交往空间、人心凝聚空间、人文实践空间、人格塑造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原则

  美感与实用结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实践,必须注重审美性,要有美感。同时,必须考虑它的功能性,充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空间功能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美感与实用结合,既好看又好用。

  凝聚和引导并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以崭新的空间形式、形态和新颖丰富的活动、服务内容吸引人们走进,为人们搭建学习、交流、分享、互动的平台。它既注重凝聚群众,也注重引导群众,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激励人们向真向美、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悟识和践行同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倡导学习、阅读、思考、创造,倡导志愿服务,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以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使悟识和践行同步,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提升境界,提升品格,提升文明。


关于我们 | 新闻直播 | 工作动态 | 考级考证 | 专家智库 | 课题研究 | 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汉字快写应用研究中心
电 话:010-80257234
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星光影视园A座

服务热线
  010-80257234
在线留言